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医院动态>医院动态

致敬医者②|为脊柱患者撑起生命的“脊梁”——记阳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刘丙科

文章来源: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05日 点击数:73 字体:

编者按:为弘扬新一代医务工作者“敬佑生命,救死扶伤,甘于奉献,大爱无疆”的崇高职业精神,同时也为了激励广大医师学习典型、争先创优,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,自2025年7月起,我院特设“致敬医者”专栏,陆续对院内优秀医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展播。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凡身影,感受他们背后的温暖与力量,共同见证并传递这份守护健康的责任与担当。


刘丙科,中共党员,现任阳春市人民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医师、脊柱外科副主任。作为土生土长的阳春人,他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,从广东医科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这片热土,用17年的坚守与奉献,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区域脊柱诊治技术先行者的蜕变,让医者的大爱与担当在阳春大地上绽放出璀璨光芒。


红心铸魂:以医者承诺托举生命希望

“我是土生土长的阳春人,懂客家话,熟乡情,就该回来守着乡亲们的健康。”2008年,刚从广东医科大学毕业的刘丙科,决定回到阳春市人民医院工作。彼时虽未入党,但“守护乡亲”的信念已在心底扎根。目睹患者因延误治疗留下遗憾,他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——在他看来,党员身份不仅是荣誉,更是“为乡亲多扛一份责任”的庄严承诺。

这份承诺,在11年党龄中愈发坚定。新冠疫情来袭,他主动请缨驻守急诊一线,裹着湿透的防护服连轴作战;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启动,他永远是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的“逆行者”。“党员医生要做群众最需要的‘脊梁骨’”,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,在驼背阿婆术后挺直腰杆的笑容里、在截瘫患者重新站立的泪光中,有了最生动的注脚。


微信图片_2025-07-30_104211_226.jpg


随着老龄化加剧,阳春地区脊柱疾病患者逐年增多。“看着他们佝偻着背,连吃饭、穿衣都费劲,我肩上的担子就格外沉。”刘丙科带领团队每年完成600余台脊柱手术,用精湛医术为患者“重塑脊梁”。从卧床不起到独立行走,从弯腰弓背到抬头挺胸,越来越多患者实现了“挺直腰杆做人”的愿望,而他胸前的党徽,始终与患者的笑容同频闪亮。


微信图片_2025-08-02_084153_029.jpg


淬炼技艺:以手术刀雕琢生命奇迹

在骨科领域深耕16年,刘丙科始终保持“归零”的学习心态。2017年,已是主治医师的他奔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,将脊柱侧弯矫正技术带回阳春;2021年晋升副主任医师后,又赴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专攻脊柱微创技术,把“创伤小、恢复快”的理念引入家乡。如今,他年均主刀脊柱四级高难度手术超300例,门诊接诊超1000人次,成为区域脊柱疾病诊疗的核心力量。

曾有位体重较大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,多次治疗效果不佳,一度被建议接受创伤较大的开放手术。刘丙科接诊后,决定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技术——他在镜下精准操作,仅通过几毫米的微小切口便成功取出脱出的髓核,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。“微创不只是技术突破,更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。”他感慨道。还有一位因高处坠落导致截瘫的患者,在他主刀实施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后奇迹般重新站起,如今已能正常行走。

微信图片_20250725173124.jpg


为减轻患者痛苦,他凭着韧劲、拼劲和闯劲钻研技术,获国家专利1项,出版专著1部,主持市级科研项目2项,发表论文7篇。其率先在阳春开展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,为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老人缩短了康复周期;创新应用的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,显著提升了多节段脊柱疾病诊疗精准度——这些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脊柱手术的格局。

从“最具创新医师”到“优秀青年医师”,他收获诸多荣誉,却最珍视“最具创新医师”称号。“创新不是为了获奖,是为了更好解决患者的问题。”他说。


微信图片_2025-08-02_084138_543.jpg


仁心为民:以脚步丈量健康的温度

作为阳江市肢体残疾评定委员,刘丙科的足迹早已遍布阳春的山山水水。为让偏远山村的残疾人及时评定等级,他年均下乡10余次——曾为山上一户偏远家庭评残,因山路未通,翻山越岭徒步1小时。多年来,他累计帮助500余名弱势群体纳入国家保障体系。“看到他们拿到证书时红着眼眶的模样,我更坚定了‘让医疗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’的信念。”


微信图片_20250725173122.jpg


他积极参与医院“医疗下乡”活动,带着骨密度仪为乡亲服务。起初,不少老人对免费检查心存顾虑,他就用接地气的家长话讲解骨质疏松的危害。渐渐地,老人们放下戒备,主动排队等候。

在岗美镇的一次筛查中,一位80岁阿婆因腰痛折磨半年就诊。通过骨密度检测和查体,他精准诊断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,当即安排入院实施椎体成形术。三个月后随访,老人笑着说:“以前弯腰都疼得厉害,现在好得很!”

凭借这份坚持,刘丙科每年为300多名骨质疏松患者提供早期干预。“我会继续带科室团队把骨质疏松筛查和早期干预治疗做下去。”他说。


A53A8346.JPG


艺心传道:架起医学与大众的桥梁

除了医生,刘丙科还有个特别身份——微电影演员。去年,医院筹拍反映医共体建设的微电影,邀请他本色出演下乡义诊的医生。“起初确实犹豫,觉得医生本分是看病救人,不太适应镜头前的表达。”但转念想到能让更多人看见基层医疗的真实模样,他最终应允。拍摄中有场戏需扛着沉重器械翻山越岭,一路汗湿白大褂的他,在监视器里看到画面时忽然顿悟:“医者的故事不能只埋在手术记录里,既要用心去做,更要用力去讲,才能让大众真正读懂这份职业的重量。”

从专注临床的外科医生,到主动走近大众的医学传播者,刘丙科的多元实践为年轻医生勾勒出更丰满的职业图景。“好医生不止要练硬手术刀上的功夫,更要练活沟通的艺术、练深思考的能力、练强创新的底气。”在他带动下,科室渐渐形成“既重临床实效,也重经验传承”的氛围,年轻医生们不仅钻研技术,更学着用通俗语言向患者解释病情,用创新思维优化诊疗流程,让医学的温度在医患间自然流动。


微信图片_20250729143617.jpg


清正本色:白袍之下的赤子之心

从医17年,刘丙科始终坚守“不收红包、不开大处方、不延误病情”的“三不原则”。有患者术后偷偷塞红包,他立即交到住院处充抵费用;拒绝为熟人开“人情处方”时,对方骂他“不通情理”,他却坦然处之:“我是医生,违背原则的事坚决不做。”


092A4487.JPG


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,他始终秉持“优先选性价比高的方案”:能通过体格检查明确病情的,绝不开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;能保守治疗的,绝不建议手术;必须手术的,就选创伤最小、费用最低的术式。这份精打细算里,藏着对患者最质朴的关怀。


微信图片_2025-08-02_084145_413.jpg


从手术室里的精准操刀到山乡间的步履不停,从医学专著的严谨笔触到微电影镜头前的真情流露,刘丙科用行动诠释了“守护乡亲”的初心,更以“既要用心去做,更要用力去讲”的担当,为新时代基层医者写下生动注脚——白袍之下,是赤子之心;手术刀旁,是生命重量。


【打印文章】 【添加收藏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