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敬医者⑤|用技术与初心托举希望——记阳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陈时松
致 敬 医 者
编者按:为弘扬新一代医务工作者“敬佑生命,救死扶伤,甘于奉献,大爱无疆”的崇高职业精神,同时也为了激励广大医师学习典型、争先创优,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,自2025年7月起,我院特设“致敬医者”专栏,陆续对院内优秀医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展播。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凡身影,感受他们背后的温暖与力量,共同见证并传递这份守护健康的责任与担当。 在重症监护室(ICU)这片特殊的空间里,生命以最脆弱又最顽强的姿态延续着。这里没有昼夜交替的分明,唯有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与此起彼伏的报警声,交织成紧张的生命守护曲。这个战场上,总有一个身影在仪器的嗡鸣中忙碌,他就是阳春市人民医院普通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时松。2008年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,2011年加入阳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。多年来,他以精湛技术与赤诚初心托举生命希望,在恶性心律失常、感染性休克、多脏器功能障碍等急危重症救治中,为无数患者筑起了坚固的生命防线。 “医学直接关乎生命与健康,我想用专业知识解决患者痛苦,用同理心给予希望。”这是陈时松选择临床医学的初心,而重症医学科的特殊性,更让他找到了职业的价值坐标。在他看来,重症医学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分析和快速决策能力,更是医疗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。“很多患者被判定‘无希望’时,重症团队的努力却能创造转机,这种‘逆转命运’的可能,让我保持工作的热情与动力。” 深耕重症领域多年,陈时松掌握了很多硬核技术:心肺复苏、气管插管、机械通气、血液净化(CRRT)、人工心肺支持(ECMO)……这些技术在他手中,成为延续生命的关键。他清晰记得各项技术的“使命”:心肺复苏为心源性猝死患者延长黄金抢救窗口,气管插管解除呼吸道梗阻、保障通气效率,机械通气为呼吸衰竭患者撑起“人工肺”,而这些技术的协同作战,能为病因治疗争取宝贵时间。 2018年的全国重症超声基础培训和2019年的ECMO技术进修,成为陈时松技术进阶的重要节点。系统化培训让他掌握了床旁超声的快速评估能力,能精准判断心功能、容量状态等,减少对外部检查的依赖;ECMO技术的精进,则让他在心肌炎、ARDS等危重症救治中更有底气。2024年9月,一名学生因心肌炎引发反复室颤,转运途中险情不断。在团队协作下,顺利完成血管内置管并启动ECMO支持,最终为患者争取到康复机会。如今,电话回访中得知孩子休学一年后即将重返校园,他无比感慨:“我们不是创造奇迹,而是靠技术、团队和信任争取奇迹。” 在重症医学科这片高压战场,连轴转的高强度节奏是工作常态。而支撑陈时松始终热忱不减的,正是每一次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的瞬间。“看着患者从濒死边缘逐步好转,家属从崩溃焦虑慢慢舒展眉头、展露笑容,所有的疲惫都会在那一刻烟消云散。”面对生死时速的考验,他自有一套“冷静密码”:一是深耕临床指南细节,二是熟练每项操作规范,三是清醒认知医学的局限性。“准备越充分,临危决策就越从容。”这份专业底气,让他在重症救治中始终保持沉稳定力。 在陈时松眼中,重症医学的战场从不是“孤军奋战”。“团队协作是救治核心,没人能凭一己之力治愈重症患者。”他在团队中角色多变,时而为决策者,时而为协调者,时而为执行者。清晰的目标、明确的分工、及时的沟通,让他和团队成员形成强大合力。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、死亡病例分析会上,总能看到他积极参与的身影,“每一次复盘都是成长,最终受益的是患者”。 谈及医患关系,陈时松认为重症医学科的特殊性让沟通尤为重要。“患者病情危重,家属情绪紧张,决策往往争分夺秒。”他的秘诀是“充分沟通+人文关怀”:用通俗语言讲解病情,让家属理解治疗方案;用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的理念,给予家属心理支撑。这种真诚,让他收获了很多的医患信任。 十余载从医路,陈时松的成长与科室发展紧密相连。从床旁透析、人工肝治疗到ECMO高级生命支持,他的技术随着团队能力同步提升。“最大的收获是身处这样优秀的团队,和大家一起进步。”他认为,优秀的重症医生需兼具扎实功底、快速反应、强大心理和沟通能力,“对生命的敬畏之心,永远是第一位的”。 展望未来,陈时松目标清晰:近五年继续夯实机械通气、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核心技术,推动ECMO在危重患者中的规范应用,进一步实现“重症救治不出县”的目标。“让家乡患者在县域内就能得到高水平重症救治,这是我们团队的共同心愿。” 对年轻医生,他寄语道:“ICU是生死交锋的前线,技术再先进,也要敬畏生命。拼的不是瞬间爆发力,而是持久力与韧性。愿你们在疲惫后,仍为重新跳动的心脏热泪盈眶;在遗憾后,依然保有战斗的勇气。” 从选择医学的初心到守护生命的坚守,陈时松用技术与温情,在重症医学的赛道上书写着“生命至上”的答卷。他的故事,是无数重症医者的缩影——以专业为盾,以初心为炬,在与死神的赛跑中,为生命护航。